发布日期:2024-08-24 19:59 点击次数:123
前言
我们回顾那段抗日战争的岁月,还记得那句嚣张的话“三个月内灭亡中国”吗?触动人心的恶劣言辞一直在世人耳边回荡。
毫无疑问,日本侵略者当时有着无限的自信,他们所依仗的无非是武器的先进。然而,他们技高一筹的并非是飞机和大炮,而是惊人的冷兵器统治。
飞机和大炮的力量无法压倒我们,然而,现在就连我们的冷兵器也受敌人之辱,作为当时的指挥官,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困局呢?
一、拼刀?拼不过啊!
历史永远是无情的,我们只能默默接受这样的事实。与旧中国那个贫弱的时代相比,日本帝国不仅拥有丰裕的资金,还能够制造出先进的武器装备。这导致我们的军队在军事实力上远远落后。
但是,我们没有其他选择,只能依靠庞大的人力资源,希望培养出一支出色的士兵,能够赢得一场辉煌的胜利。
然而,谁能想到,在刺刀技术方面,我们仍然无法与日本媲美,甚至曾经因此差点全军覆没。当年的日本非常注重武士道精神,他们对剑术的研究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。他们进行系统的后天训练,名为“刺枪术训练”。
为了能够准确地刺中敌人的心脏,实现致命的打击,他们甚至愿意将活人作为训练的目标,直到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,才真正上战场杀敌。
相比之下,我们的军队在上战场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,大多数时间都是对着空气演习。当面临真正的敌人时,我们发现根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,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敌人击倒了。
因为白刃战是一种贴身近战战术,防御技巧对于士兵来说非常重要。在我军冲锋的时候,日本鬼子通常会以三人一组背贴背的方式行动,以便兼顾四面的防守,从而降低被偷袭的概率。
只要有我方士兵靠近,他们就有很大的机会当场刺杀。如果我方士兵不主动行动,日军就会等待时机发动攻击。
他们的战术布阵非常科学,既能进攻又能临时防守,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刺杀成功率,还能增加他们的存活率。这种战术对我方指挥官来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。
有时候,日军会组成一个“品”字形的阵型,以进一步提高防御和刺杀的效果。他们经常在战场上穿梭,我军对此总是无法突破。
日本鬼子之所以刺杀成功率高,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原因外,还因为他们的刺刀比我们的冷兵器装备更好。
他们的刺刀长度约为1.8米,而我们主要使用的是大刀,长度一般在0.9米左右,重量约为三斤。大刀主要用于砍击,而不能进行突刺。
相比于“突刺”这个动作,用“砍击”所需的时间更长。而且,由于刀的质量不高,砍击完一个敌人后,刀很容易变钝,不利于下一次的攻击。
另外,由于中国在那个时期经济相对较落后,所以中国士兵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,大部分面黄肌瘦。由于缺乏充足的后勤补给,他们在战场上耗费体力过大,难以持久作战。
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很容易因为体力不支而精疲力竭并死亡。 相比之下,日本在当时的国力较强,能够给予日军充分的支持。
虽然日军的体格并不如欧美国家的士兵强壮,但是因为国力的支持,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和支援。此外,日军士兵的体质相对较好,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们的刺法如此敏捷。
尽管他们没有白刃持续优势,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强壮士兵,但是他们由于国家的支持和体质的优势,在陆地白刃战线上有一定的优势。
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那场战争中无力回天,因为实际上中国士兵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,他们为了保家卫国,勇往直前,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。
二、造刀?造不出来啊!
要想挽回局面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并强化武器装备。然而,事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。对于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旧中国来说,无法承担这样的大规模改变。
想要将大刀替换为刺刀,首先需要高硬度的钢作为原材料。然而,当时中国的工业化程度非常低,无法生产出需要的高硬度钢,即使能够生产,也无法让每一位士兵都配备刺刀。
此外,刺刀具有非常尖锐的形状,制造工艺要求非常高,刺刀上有弹簧和刀鞘等附件,只要有一点差错,就无法使用。
这意味着制造刺刀比普通士兵使用的大刀要求更高,并且在当时国内没有相关经验来制造刺刀。由于替换刺刀的道路不通,只能另寻他路。
聪明的指挥官杨成武想到了一种类似于刺刀但成本较低的武器,那就是红缨枪。虽然红缨枪不及刺刀,但比大刀要好。
红缨枪比日本的刺刀要长,约2米长,而且由白蜡树干制成,不易折断,与刺刀相当。有了新武器之后,接下来需要训练枪法,以充分发挥武器的威力。
我们无法像日军那样残忍地找活人进行实验,所以我们军队使用了假人进行训练,瞄准关键部位进行刺击。通过反复的练习,我军的战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。
士兵们在休息和战斗之外的时间紧张练习,尽管辛苦但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,因为战斗技能的提高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和信心。
由于之前失败的战役,我军意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。即使资源匮乏,我们也要紧缩开支,为士兵提供良好的粮食,以保证他们有充足的体力参战。
在后来的神头岭伏击战中,我们凭借熟练的枪法取得了巨大胜利,挽回了危局,压制住了敌方。这次胜利彻底摧毁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更加提振了我军的士气,为取得接下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打仗?那你们完了!
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战争,能够直面问题、分析问题、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,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,这种智慧的魅力在另一场战争也有所体现。
1938年9月,卢沟桥事变后不久,日军攻占济源市后向西进犯。我方第911团长李文定策划诱敌深入进入我们的埋伏圈,然后以最大火力一举歼灭敌军。
然而,一场大雨的突然来临让所有的计划都打乱了。敌人还未进入埋伏圈,士兵就因为这场大雨的催打而体力不支。
更糟糕的是,因为对于此处的地势日军并不熟悉,警惕心让他们对着我们埋伏的士兵一段狂轰乱炸,导致我方士兵伤亡。
等到日军终于进入埋伏圈,我们立即对其进行扫射。但是由于人数寡不敌众,我们被迫撤离往山上逃。因为事发突然,情况紧急,支援队伍还不能及时赶到。
照这样下去,很快就坚持不住了。团长苦思冥想也想不到好的办法,难道今天整个团的士兵都要死在他们的手里吗?
就在日军将要包围我们时,一名小将看着这磅礴大雨,又想起自己背的炸药,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好方法。
他全力冲刺跑到前面的山头,用尽全身力气对着全团队的士兵大喊:“所有人都让开!”这时,山顶上发出一声巨响,如猛兽般的洪流由上而下倾泻而出,日军被这架势吓懵了,来不及逃离,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。
我军队趁着这个机会,鼓起斗志,众志成城,一举歼灭敌人500多人。就这样,我们整个团都保住了。
其实,这名小将知道这山上有一个蓄水池,大雨让这个池子蓄满了水。用炸药将它炸开,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威力,打得日军一个措手不及。
这场雨对我们来说本来是一个劣势,但是懂得转换思路就能让其为我所用,达到力挽狂澜,死里逃生的效果。这次战斗的结果改写了我们即将全部阵亡的命运。
结语
历史是一座废墟,但在废墟中仍残留着热情和智慧的火焰。只有了解历史,才能真正体会我们现今和平繁荣的来之不易。
那时的人们团结一心,借助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个个奇迹。他们明白糙干并非万能之道,懂得灵活应变才能突破困境,开拓新的机遇。
尽管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我们仍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力量,将那些智慧应用于我们的生活。铭记历史、学习历史,这才是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。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打了胜仗,杨成武却突然发起脾气,毛主席:是时候给他个司令当了
下一篇:《雪中悍刀行2》未拍先火,制作阵容变动大,3位主演退出太遗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