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四线城市消费为何偏强?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8:05 点击次数:172
核心观点
本篇报告关注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情况。从一线城市的消费来看,今年数据偏弱。对于三四线,从社零数据来看,增速好于一线,也好于二线。从自身增速历史趋势来看,三四线城市基本持平于趋势值。因而,值得关注的问题是,为何三四线社零强于一二线。市场较为关注是否来自地产这一因素,例如三四线地产先行企稳?从新房、二手房的房价、以及销售面积等数据来看,今年三四线的地产压力同样较大。我们分析三四线城市社零好于一二线更可能的原因来自五个。1)消费人口层面,人口增速变动小。2)消费能力方面,今年上半年三四线收入增速高于一二线。3)杠杆率方面,三四线城市居民杠杆率远低于一二线。央行的研究表明,高杠杆对家庭消费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。相比收入上升冲击,高杠杆家庭对收入下降冲击更敏感。4)预期方面,从失业率、收入增速变动两个数据来看,近几年一二线城市的收入与就业的稳定性或不如三四线。5)消费意愿方面,另一个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是供给,全国层面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的投资增速在回升,但一线城市这两个行业投资偏弱,或表明消费的投资在下沉。报告正文
一、三四线城市消费强不强?
关于三四线城市消费的研究,我们整体的思路是采用倒推法,即借助全国数据、一二线城市数据,进而分析三四线数据。本文所指一线城市为统计局70大中城市地产价格统计中划分的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4个城市。二线城市为统计局70大中城市地产价格统计中划分的31个城市(省会+计划单列市,不含西藏的拉萨)。合计35个城市。需要说明的是,由于哈尔滨(黑龙江省)、兰州(甘肃)、西宁(青海)、银川(宁夏)、乌鲁木齐(新疆)这五个城市数据有缺失,且社零体量偏小,我们将其纳入三四线城市的统计中。即,本文一二线涉及的城市合计为30个。其他城市视为三四线城市。(一)整体来看:强于一二线
整体来看,2023年全国社零体量为47.1万亿,一线城市占比为11.6%,二线城市占比为26.5%,三四线城市占比为61.9%。一二线合计占比为38.1%。2024年上半年,全国社零增速为3.7%。以2023年社零体量为权重,计算各能级城市上半年增速。一线城市社零增速加权平均为-0.67%,二线城市社零增速为3.13%。一二线合计增速为1.98%。三四线城市社零增速为4.76%。因而,对比来看,今年三四线城市社零增速强于一二线。微观的商铺数据有类似的对比。布局偏县城的吾悦广场(新城控股)租金收入增速较高,根据新城控股公告,1-7月租金收入累计同比为19.2%。布局偏一二线城市的太古地产商业零售增速偏低,上半年,北京三里屯太古里零售增速为-3.5%,广州太古汇增速为-9.4%,北京颐堤港增速为-3.8%,成都太古里增速为-17.2%,上海兴业太古汇增速为-19.6%,上海前滩太古里增速为0.2%。(注:需注意上半年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区、上海兴业太古汇、成都太古里在进行结构改造,部分店铺关闭也造成了零售的损失)。二、强于一二线:或并非来自地产先企稳
(一)看房价:都尚在下跌中房价对比来看,并不能发现三四线房价已经率先企稳。参考统计局的70大中城市数据。1)新房:编制定基指数,今年以来(到7月),一线城市新房房价下跌3%,二线下跌3.4%,三线下跌3.8%。三线下跌幅度高于一、二线。2)二手房:编制定基指数,今年以来(到7月),一线城市二手房房价下跌5.6%,二线下跌5.2%,三线下跌5.2%。一线下跌幅度最大,二线与三线跌幅相同。三、强于一二线: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?
(一)看消费人口:人口因素变动小人口方面,2023年常住人口数据,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之比为5.9%,二线城市占全国人口之比为19.3%,一二线合计为25.2%。三四线合计占比为74.77%。近几年,全国人口增速放缓。三四线放缓幅度要小于一二线,即,人口因素对一二线的消费影响大于三四线。我们将2021-2023年的人口变动情况与2017-2019年作比较。对于三四线城市,2021-2023年年均人口增速为-0.3%,低于2017-2019年(-0.02%),相差0.27%。但,对于一线城市,2021-2023年年均人口增速为0.08%,2017-2019年为1.58%,相差1.5%。对于二线城市,2021-2023年年均人口增速为0.81%,2017-2019年为2.06%,相差1.25%。本文来源:张瑜 (ID:gh_e9aae5acb49f),文: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、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(执业证号:S0360518090001)联系人:陆银波(15210860866)原文:华创证券研究所9月6日发布的报告《【华创宏观】三四线城市消费为何偏强?——经济微观察系列四》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